7月以来,恒生指数单日成交额连续突破1200亿港元,较二季度日均800亿水平激增50%,伴随成交量阶梯式放大,指数成功突破19500点关键阻力位,创下近三个月新高。这轮由量能驱动的反弹行情,正释放出三大市场转折信号。
6月底香港特区政府宣布调降股票印花税至0.1%,配合内地「港股通」扩容政策落地,形成政策共振效应。数据显示,政策公布后首周,南向资金单周净买入达286亿港元,创2023年新高。政策底的确立显著改善市场预期,机构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港股估值体系——当前恒指市盈率仅9.8倍,较过去十年均值低15%,价值洼地效应吸引长线资金持续流入。
美联储加息周期临近尾声的预期,正在重构全球资本配置逻辑。7月EPFR数据显示,新兴市场股票基金连续四周净流入,其中港股配置比例从5月的12%提升至18%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此前持续流出的外资机构开始回补仓位:摩根大通亚洲股票基金港股持仓占比从Q1的23%提升至28%,贝莱德更将腾讯、美团等科技股评级调升至「超配」。
这种「北水南下+外资回流」的双向加持,为成交量放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基础。
从技术分析角度看,恒指周线级别已形成经典「头肩底」结构:左肩(2022年10月14597点)—底部(2023年3月18829点)—右肩(2023年5月18595点)的完整形态,配合MACD指标连续三周金叉,成交量突破颈线时放大至1500亿级别,符合道氏理论量价配合原则。
技术派交易者普遍将19500点视为多空分水岭,当前有效突破后,理论量度升幅可看高至21500点区域。
尽管量价配合显示市场情绪明显回暖,但投资者更需理性分析行情延续性。我们通过资金结构、行业轮动、宏观变量三个层面构建分析框架,揭示本轮反弹的核心逻辑与潜在风险。
通过拆解港股通数据发现,7月南向资金呈现「哑铃型配置」特征:一端是低估值高股息资产(中国移动、中海油等),另一端是超跌科技龙头(腾讯、快手)。这种配置策略既规避了经济弱复苏下的盈利不确定性,又捕捉了AI创新周期带来的成长机遇。而外资回流则集中在互联网平台企业,反映出对监管环境改善的认可。
需警惕的是,当前融资余额/GDP比值仍处历史低位,说明散户参与度尚未完全恢复,行情持续性需观察增量资金入场节奏。
近一个月港股行业表现呈现明显分化: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4.2%领跑大市,其中半导体(中芯国际+21%)、互联网(美团+18%)成为领涨主力;而地产(碧桂园服务-9%)、消费(李宁-5%)持续承压。这种「科技强、周期弱」的格局,与2020年流动性驱动的普涨行情截然不同,显示市场更关注产业趋势而非β机会。
值得关注的是,生物科技板块近期异动频繁,药明生物、信达生物等个股量能骤增,或预示新主线正在酝酿。
从估值锚定角度看,当前港股风险溢价(ERP)达7.2%,显著高于过去五年均值5.8%,显示市场已计入过度悲观预期。汇率层面,美元兑港元汇率稳定在7.82强方兑换保证区间,离岸人民币企稳7.15关口,为港股提供估值支撑。但需警惕两大变量:一是美国核心CPI能否如期回落至4%以下,这关系到全球风险偏好切换;二是国内7月PMI数据若持续低于荣枯线,可能压制盈利修复预期。
保守型:聚焦50亿港元以上日均成交的蓝筹股,利用20日均线作为动态止盈线进取型:关注RSI指标低于30的超跌科技股,重点布局云计算、半导体设备等景气赛道机构投资者:通过恒指期货对冲现货持仓,利用VIX指数高于25时布局波动率套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