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,南美大陆遭遇十年来最严重的持续性降雨。气象数据显示,巴西马托格罗索州、阿根廷科尔多瓦省等核心大豆产区累计降雨量较历史均值高出40%,导致大面积农田积水严重。原本应在3月进入收割高峰期的巴西大豆,至今仍有25%未完成收割,阿根廷播种进度更是滞后15天以上。
这场“天灾”直接导致全球大豆预估产量下调800万吨,国际谷物理事会(IGC)紧急将年度库存消费比调降至15年来最低水平。
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4月到港大豆船期延误率已达34%,山东日照港进口大豆库存同比下降28%,压榨企业原料短缺风险陡增。
大连商品交易所豆一、豆二合约应声跳涨,4月18日单日成交量突破200万手,持仓量增加12.3万手。值得注意的是,市场出现罕见的分化行情:近月合约受现货紧张推动暴涨4.8%,而远月合约因预期国家抛储仅微涨0.6%。这种“近强远弱”的价差结构,暴露出产业链上下游的博弈——下游饲料企业紧急锁定短期货源,而中粮等大型压榨企业则通过卖出套保对冲远期风险。
面对到港成本飙升(当前巴西大豆CNF报价已涨至580美元/吨),国内压榨企业陷入“面粉贵过面包”的困境。山东某大型油厂负责人透露:“现在加工每吨大豆亏损超过200元,部分工厂已选择停机检修”。为应对危机,行业龙头正多管齐下:中储粮启动50万吨国储大豆拍卖,九三集团加大北美陈豆采购,益海嘉里则通过基差点价锁定远期成本。
这些举措虽暂缓危机,但难以扭转短期供需失衡的根本矛盾。
在现货市场剧烈波动下,期货套期保值需求激增。据统计,4月以来豆类期货法人客户持仓占比提升至62%,某私募基金通过买入看涨期权组合,在本次行情中实现38%的绝对收益。对于中小投资者,专家建议关注“压榨利润套利”(做多豆油/豆粕、做空大豆)策略,当前-300元/吨的历史极值区间存在均值回归机会。
豆菜粕价差扩大至800元/吨,为饲料企业原料替代提供明确信号。
国家发改委已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除抛储外,正加速推进俄罗斯远东地区200万吨大豆进口协议。长期来看,这场危机暴露出我国大豆供应链的脆弱性。农业农村部最新规划提出,2025年将国产大豆产量提升至2300万吨(2022年为2028万吨),并通过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”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。
资本市场对此快速反应:北大荒、苏垦农发等种业股月内涨幅超20%,智慧农业概念ETF资金流入创历史新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