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炼厂开工率回升 拉动区域原油需求,亚洲第一炼化
发布时间:2025-09-25
摘要: 本文深度解析亚洲炼厂开工率持续攀升现象,揭示其对区域原油需求的倍增效应,探讨炼化产业升级与能源战略转型的共生关系。

【炼油巨轮重新启航:解码亚洲产能复苏密码】

2023年第二季度,新加坡裕廊岛炼油集群的储油罐区重现车水马龙景象,韩国蔚山SK创新公司的催化裂化装置持续发出低沉轰鸣,中国山东地炼企业的油轮靠泊频次较去年同期提升40%——这些具象化场景共同勾勒出亚洲炼油业强势复苏的产业图谱。据标普全球普氏能源最新数据显示,亚洲地区炼厂平均开工率已突破78%,较疫情低谷期跃升23个百分点,其中中国主营炼厂负荷率站稳82%高位,印度信实工业Jamnagar炼厂更创下107%的超负荷运转记录。

这场产能复苏浪潮背后,是三重驱动力的深度耦合。区域经济复苏催生旺盛需求,东盟国家汽柴油消费量同比激增18%,印度航空煤油用量较2019年峰值反超12%,中国"出行革命"推动五一假期单日汽油消耗量突破历史极值。炼化利润空间持续走阔,布伦特-迪拜原油价差扩大至4.2美元/桶,催化裂化装置毛利攀升至每桶19美元,刺激炼厂开足马力生产高附加值化工品。

更关键的是,各国能源政策形成共振效应:中国"十四五"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炼化一体化转型路径,印度总理莫迪力推的"能源自主"战略进入产能释放期,东南亚国家则借势打造区域能源枢纽。

产能释放直接激活原油贸易动脉。5月份中东至亚洲VLCC油轮运费环比跳涨62%,俄罗斯ESPO混合原油贴水幅度收窄至3年最低水平,西非卡宾达原油现货溢价持续维持高位。值得关注的是,炼厂技术改造正在重塑采购格局,恒力石化2000万吨/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对重质原油的消化能力,使马瑞原油现货采购量同比激增55%;印度巴拉特石油新建的渣油加氢装置,则使委内瑞拉Merey原油重现亚洲市场。

这种结构性变化,正推动区域原油采购从"保供"向"优供"深刻转变。

【需求裂变进行时:重构全球能源流动版图】

当马来西亚边佳兰炼油中心的裂解装置昼夜不息运转时,其影响的涟漪正扩散至全球能源市场。亚洲炼油产能的集中释放,已使区域原油日加工量突破3100万桶,相当于全球总需求的31%。这种量级跃升不仅改变着实物贸易流向,更在期货市场掀起波澜:迪拜商品交易所阿曼原油期货持仓量创历史新高,上海原油期货对布伦特溢价持续走阔,反映出亚洲定价权增强的明显趋势。

深层次观察可见,本轮需求增长呈现鲜明的结构化特征。传统运输燃料与化工原料形成双轮驱动:一方面,东盟国家基建热潮拉动柴油需求,越南1-5月道路用柴油消费同比增长27%;另一方面,中国乙烯产能突破5000万吨/年大关,带动石脑油进口量连续1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。

这种双重动能使炼厂在成品油与化工品生产间灵活切换,新加坡92号汽油与对二甲苯价差波动率较去年同期下降40%,折射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的显著提升。

面对新能源转型浪潮,亚洲炼油业展现出独特的进化路径。浙江石化将20%的原油加工量定向转化为高端聚烯烃,恒逸文莱项目实现炼化尾气100%回收制氢,印度信实工业则开创性地将炼厂二氧化碳注入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。这种"精深化+低碳化"的转型模式,使亚洲炼厂在能效指标上反超欧美同行——据国际能源署评估,亚太地区单位炼油碳排放强度较全球平均水平低15%。

站在能源变革的历史节点,亚洲炼油业的复苏绝非简单产能回补。中国规划中的镇海、古雷等七大炼化基地,印度在建的6000万吨/年新增产能,以及越南首个千万吨级炼油项目的投产,共同构建起面向2030年的产业新生态。当这些超级工程全部达产时,亚洲原油加工能力将占全球40%,区域原油日需求量预计突破3800万桶。

这场由炼厂开工率回升引发的能源革命,正在重塑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的每个贸易节点,而其对全球能源秩序的重构,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