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交易时段,创业板指在2300点附近展开拉锯战,日内振幅持续收窄至1.5%以内,成交量却始终维持在2000亿水位。这种"量平价稳"的技术形态,恰似暴风雨前的宁静——公募基金二季报显示,主动权益类产品对创业板配置比例环比提升2.3个百分点,北向资金单周净买入创年内新高,两融余额悄然突破1.5万亿关口。
看似平静的盘面下,机构资金正进行着激烈的持仓结构调整。
细究行业表现,新能源板块的估值回归与科技股的强势崛起形成鲜明对比。宁德时代在业绩预告超预期后仍遭机构减持,单日大宗交易折价率达8.7%;而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中标消息,直接带动半导体设备板块单周暴涨12%。这种分化背后,是市场对产业周期的重新定价——当光伏产业链库存周转天数突破60天警戒线时,半导体行业却迎来库存拐点,设备招标量同比激增47%。
专业投资者早已捕捉到蛛丝马迹。某百亿私募基金经理透露:"我们在5月就将新能源仓位从28%降至15%,转战半导体材料领域。现在科创板50指数的动态PE已回落至35倍,接近2019年开板时的估值水平。"这种战略转移正在形成共识:科创板ETF近一月净申购超50亿份,其中机构占比高达73%,资金虹吸效应愈发明显。
科创板的活跃绝非偶然。随着中报预告陆续披露,半导体设备企业净利润增速中位数达58%,远超市场预期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北方华创最新公告显示,其28nm制程设备已通过长江存储验证,中微公司的5nm刻蚀机打入台积电供应链。这些突破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正从"能用"向"好用"阶段跨越,设备国产化率有望从当前的17%提升至2025年的35%。
这种技术突破正在重构估值体系。以拓荆科技为例,其PECVD设备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突破,使得机构将其2024年PE估值从40倍上调至60倍。类似的故事在EDA软件、半导体材料领域同步上演——华大九天最新推出的模拟全流程工具,已可支持7nm芯片设计;沪硅产业的12英寸硅片良品率突破80%,开始向格芯、联电批量供货。
市场热度背后是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已进入实质出资阶段,预计撬动万亿级社会资本;科创板特有的"第五套上市标准",正吸引着47家生物科技企业排队IPO。某投行人士透露:"现在Pre-IPO轮估值逻辑完全改变,技术专利数量比当期利润更重要,安集科技的CMP抛光液项目还没量产就获得百亿估值。
这种变革正在重塑投资逻辑。当传统估值模型遭遇技术爆炸,投资者更需要关注研发费用转化率、专利壁垒强度等新指标。正如某券商首席所言:"现在的硬科技投资,是在押注中国能否诞生自己的ASML或应用材料,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估值体系的革命性重构。"